文獻解讀 | 抗生素污染致肝損傷!中國農業科學院IF 12+環境研究高分多組學設計思路拆解

如何讓環境毒理研究突破"相關性推測"的桎梏,贏得高分期刊認可?
面對審稿人“驗證證據不足”的質疑,你只能焦慮不知道補什么實驗?
本期我們為大家分析的文章,結合多組多組學數據,采取“表型-分子-機制”的全景式研究策略,利用經典斑馬魚模型實驗打造IF 12+/Q1的環境生態領域優秀成果,驗證思路嚴謹,非常值得借鑒!
更多三黍生物多組學檢測服務,歡迎私信我們詳細了解!
繼引進賽默飛尖端精密儀器Orbitrap Astral超高分辨質譜儀以及自動化樣本前處理設備后,三黍生物多組學檢測服務完成新一代升級,全方位為您的科研項目進展保駕護航!
氟苯尼考(Florfenicol, FF)是第三代氯霉素類抗生素,廣泛用于水產養殖和畜牧業。因其高水溶性和低脂溶性(log P=2.7),FF在水環境中呈現“偽持久性”污染特征,對水生生物及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先前研究表明,FF可能通過抑制線粒體核糖體功能導致肝臟損傷,但其誘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2025年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題為“Mitochondrial mechanism of florfenicol-induce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zebrafish using multi-omics technology”的文章,作者結合多組學技術(代謝組學、脂質組學、轉錄組學)及線粒體功能分析,系統解析FF暴露對斑馬魚肝臟代謝與再生的影響,揭示線粒體功能障礙在NAFLD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對象:成年斑馬魚
技術方法:組織學分析、透射電鏡(TEM)、代謝組學與脂質組學、轉錄組學、qRT-PCR驗線粒體功能評估、生物累積因子(BCF)計算
技術路線:
1.暴露溶液和斑馬魚肝臟中FF的濃度
作者將成年斑馬魚暴露于不同濃度的FF環境中,發現0.5 mg/L組肝臟FF濃度(61.0 μg/g)顯著高于0.05 mg/L組(16.9 μg/g),但低濃度組BCF值(378.5 L/kg)是高濃度組(146.0 L/kg)的2.59倍。
2.肝臟微結構變化
作者通過組織學染色和TEM,發現0.5 mg/L FF處理組的斑馬魚肝臟出現顯著脂肪變性,表現為肝細胞中大小不一的脂滴積累,伴隨炎癥細胞浸潤(圖1A)。0.5 mg/L組肝臟脂滴面積占比達5.3%(對照組1.2%),符合中度NAFLD(圖1B)。定量結果證實細胞內脂滴的面積和數量顯著增加(圖1C-D)。
圖1 FF暴露后肝臟微結構的變化
3.多組學分析揭示代謝紊亂
主成分分析表明,在組學數據集中,0.5 mg/L FF處理組和對照之間存在明顯分離。然而,0.05 mg/L FF 處理組與其他兩個數據集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重疊(圖2A)。0.5 mg/L FF處理組游離脂肪酸(FFA)、甘油三酯(TAG)、神經酰胺(Cer)和鞘磷脂(SM)顯著升高(圖3A-D)。線長鏈酰基肉堿(ACs)減少,肉毒堿前體水平下降,CPT1酶表達下調(圖3E),表明線粒體β-氧化受阻,結果表明線粒體功能受損。
圖2 暴露于 FF 28 天后斑馬魚肝臟的分子圖譜
圖3 斑馬魚肝臟中失調的脂質譜
在氨基酸與能量代謝中,支鏈氨基酸(如亮氨酸/異亮氨酸)升高,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降低(圖4A)。TCA循環中間體(蘋果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減少,ATP含量下降(圖4B, 5G),表明線粒體氧化磷酸化(OXPHOS)功能受損。糖代謝異常,其中葡萄糖攝取(SLC2A1基因下調)和糖酵解(受阻(圖4C)。
炎癥方面,NF-κB和JNK等促炎通路基因表達上調(圖4C),IRS1(胰島素信號)表達抑制。
FF 治療的肝臟病理生理學會導致復雜的代謝改變,包括 FFA 和脂質超載、氨基酸、糖酵解和核苷酸代謝受損。這些變化,加上三磷酸腺苷 (ATP) 和 TCA 循環中間體的減少,表明線粒體的氧化代謝能力可能降低,最終導致肝臟能量產生減少和代謝紊亂。
圖4 暴露于FF28天后,斑馬魚肝臟中AA、TCA中間體譜和相關基因表達失調
4.線粒體結構與功能損傷
作者通過TEM,發現超微結構破壞,包括線粒體膜破裂、嵴密度降低(圖5A-B)。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I、III、V)活性顯著降低(圖5H),ATP合成減少(圖5G)。轉錄組分析顯示同樣也表明,參與調節線粒體內膜和外膜、呼吸鏈復合物和基質的關鍵基因下調(圖 5 C)。
圖5 斑馬魚肝臟中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受損
5.線粒體損傷與氧化應激
作者為了進一步探索線粒體損傷的有害影響,對FF處理的斑馬魚樣品中活性氧 (ROS)進行探究,研究發現FF處理后活性氧(ROS)升高,谷胱甘肽(GSH)減少,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GSH)比例增加(圖6C-F)。此外,心磷脂(CL)是一種獨特的甘油磷脂,是線粒體內膜的關鍵組分,研究發現,CL氧化(圖6H)破壞線粒體內膜完整性,進一步放大ROS生成,形成“線粒體損傷-氧化應激”惡性循環。
圖6 斑馬魚肝臟中氧化還原狀態紊亂和心磷脂受損
本研究通過多組學技術系統解析了氟苯尼考誘導斑馬魚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線粒體機制(圖7):FF通過抑制線粒體蛋白合成,破壞呼吸鏈功能,導致ATP耗竭、ROS積累及脂毒性代謝物堆積,最終引發NAFLD。
圖7 0.5 mg/L FF誘發的NAFLD樣本中的線粒體改變
滑動查看更多:
排版:野凌
審核:三黍生物企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