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文章
首次在甘薯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實現淀粉
甘薯(Ipomoea batatas)是世界上最富含淀粉的根系作物之一,也是人類營養和工業原料的來源。作為甘薯塊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淀粉,主要由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組成。已有的文獻已經證明,淀粉的生物合成需要五類核心酶,包括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淀粉合酶(SS),淀粉分支酶(SBE),淀粉脫支酶(DBE)和顆粒結合淀粉合酶I(GBSSI),它們位于葉綠體或淀粉狀體中。GBSSI負責直鏈淀粉的生物合成;SBE包括淀粉分支酶I(SBEI)和淀粉分支酶II(SBEII),負責支鏈淀粉的生物合成。高支鏈淀粉具有很好的粘度和口感體驗;高直鏈淀粉相對于支鏈淀粉具有更好的工業性能和工業利用價值。已有的研究證明通過RNA干擾(RNAi)技術抑制GBSS基因,能夠顯著提高支鏈淀粉含量,形成蠟質淀粉;干擾SBE基因則可以顯著提高直鏈淀粉的含量,獲得高直鏈淀粉,但是會造成甘薯塊根發育受損,減產嚴重。目前所有已知甘薯品系直鏈淀粉含量介于15%-30%之間,工業利用價值不高。
圖 甘薯野生栽培種泰中6號和徐薯22號表型
CRISPR/Cas9介導的基因組編輯是分子育種的革命性技術,已經成功對小麥、稻米、番茄、馬鈴薯等多種農作物進行了品質改良。然而,由于甘薯基因組龐大(2n = 6x = 90)、遺傳背景復雜(六倍體)、自交不親和、遺傳轉化困難等特性,使得甘薯基礎研究嚴重滯后,新品種培育和品質改良十分困難。
2019年9月2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鵬研究組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雜志上在線發表了題為“CRISPR/Cas9-Based Mutagenesis of Starch Biosynthetic Genes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arch Qual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六倍體甘薯中實現了定點編輯,獲得了高直鏈和蠟質淀粉,為食品加工及工業應用提供新型原材料, 也為今后甘薯的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我公司參與了該項目,市場部經理吳銀亮為該文章并列一作。
在本研究中,該團隊選取了兩個甘薯主栽品種:淀粉型品種“徐薯22”和富含類胡蘿卜素的品種“泰中6號”( 圖1)作為受體植物,針對淀粉生物合成途徑基因IbGBSSI和IbSBEII分別設計了兩個sgRNA靶點,對應構建了單個和雙個sgRNA靶點的CRISPR / Cas9載體(圖1a,b,c)。在該載體系統中,sgRNA采用擬南芥U6啟動子啟動;Cas9蛋白采用UBQ啟動子。終載表達載體采用pCAMBIA 1301S載體,帶潮霉素篩選抗性。針對甘薯IbGBSSI基因,文章挑選了位于74-93bp處和292-311bp處作為特異靶點,兩個靶點均位于基因第一個外顯子上;IbSBEII基因選取了6814-6833bp處作為靶點1,位于第12個外顯子上,第二個靶點位于第15個外顯子(9471-9490bp)處。單靶系統只帶有單一靶點;雙靶系統帶有2個特異性靶點。
圖1 載體及sgRNA示意圖
在分別轉化對應甘薯栽培種品系后,為驗證基因編輯效率,故對轉基因株系進行了分析。研究人員提取了轉基因株系的基因組,首先通過Cas9基因擴增,驗證株系的陽性與否。同時在在目的靶點上下游分別設計PCR擴增引物進行擴增,根據條帶大小初步判定編輯效果:單帶:可能發生點突變、移碼突變或無突變;雙帶(一大一小):可能發生了大片段刪除。分別回收對應PCR產物進行測序,對測序結果分析表明,CRISPR / Cas9系統在甘薯基因組中達到良好的基因編輯效果,突變率達到了63%以上(Table 1)。,在單靶體系和雙靶體系中均發現了多種形式的編輯結果,如替換、插入突變、刪除突變;在雙靶體系中同時也檢測到了大片段刪除,最長可刪除2658bp(圖2,圖3)。因為甘薯是異源六倍體,理論上存在六條獨立染色體,為了弄清基因編輯的具體位置和效率,研究者又進一步對編輯位點進行了定位,通過多態位點分析,可以精確定位到編輯位點位于第幾號染色體上(圖4)。
圖2 基因編輯分析示意圖
圖3 基因編輯效果形式及定位
圖4 編輯位點染色體定位分析 由圖可知,1-24株系編輯位點位于2號染色體上
為了更進一步驗證目標基因編輯后的效果,研究者對淀粉理化性質進行了檢測,發現雖然被編輯的植株總淀粉含量不變,但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含量及鏈長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圖5, 圖6a, 6b)。其中GBSSI基因編輯的材料直鏈淀粉明顯下降,支鏈淀粉含量上升;SBEII基因編輯的材料直鏈淀粉明顯上升,支鏈對應下降(圖5)。更進一步對鏈長分布進行分析,離子色譜分析結果顯示,在GBSSI轉基因材料中,短鏈有明顯的增加,長鏈減少;對應的SBEII材料中,短鏈則明顯減少,長鏈增加(Table 2,圖6a);凝膠色譜對超長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DP200以后,SBEII基因編輯材料鏈長遠高于野生型,GBSSI材料則相反(圖6b)。
圖5 直鏈淀粉含量結果
圖6 鏈長分布結果
綜上,該研究首次實現CRISPR/Cas9編輯甘薯淀粉合成基因改良了淀粉的品質,為今后甘薯分子育種及多倍體作物基因編輯提供了新方向。
文章鏈接:https://www.mdpi.com/1422-0067/20/19/4702